发布时间:2025-10-17 11:27:54    次浏览
伏羲制琴相传伏羲看见朵朵祥云托着两只凤凰翩翩降落在一棵梧桐树上,其余的鸟纷纷飞到别的树上,朝着两只凤凰齐鸣。伏羲认为,凤凰降临的这棵大树必是桐林中的神灵之物,于是,伏羲砍下那棵树制成了乐器,从此,就拥有了中华民族自己的标志性乐器——琴。 传说伏羲琴的琴音使人心感宁静祥和,仿佛能支配万物心灵,而天津一家老字号却也完美印证那句“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这家老字号就是“乐器张”。 走进“乐器张”的店面,看着一张张古色古香的古琴、古筝、胡琴……听着第四代传人张雨将家族故事与制琴那些事儿娓娓道来,思绪仿佛被带进了一个琴声悠扬的世界~ 乐器张世家的“养成计划” 明末清初,“第一代乐器张”——张福起先生就开始随父为清宫皇族及大户人家手工定制民族乐器。作为梅兰芳先生的御用京胡琴师徐兰沅先生,他的胡琴就是出自张福起先生之手。 “乐器张”第一代张福起与第三代张俊国1955年“乐器张第二代传人”张培森先生由父推荐,在天津民族乐器厂担任生产管理及供销职务后,担任“天津民族乐器厂厂长”与“中国民族乐器协会理事长”职务。改革开放后建立全华北地区第一家私人民族乐器厂——洪声乐器厂。自此“乐器张世家”建立了“乐器张”品牌工厂,90年代,由第三代传承人张俊国接手,一直到现在在与第四代传承人张雨的共同努力下,天津“乐器张”声名远扬。 一把好琴将陪伴你一生 无论你抚我几时,我将陪你一世。第四代传人张雨说,“乐器张”做琴的标准就是一张琴的寿命要比主人更长,这也就意味着制琴的材料要上等,而只有上等的材料才配的上好的工艺。张雨说“乐器张”现在制琴用的大部分是十年以上的成材木,也就是他父亲二三十岁时采购的木头。而传承人真正做的时候则会用到他曾祖父留下的木料,是明清时期的杉木以及好多人口中的“房梁木”。“乐器张”的琴大多采用“面杉底杉”或是“面杉底梓”,因为杉木属阴性,更稳定易保存,而紫木呈阳性,比较刚烈,阴阳互补就会呈现出效果更佳的乐器。 不忘初心坚守祖传工艺 千锤百炼还坚劲,千磨万击出珍品。“乐器张”的一把好琴经过古方制造要一年多的时间,第四代传人张雨所制一张古琴更是花费六年之久,其中上大漆更是经历了十八遍之多,其余每一步也都要多次反复以达到最佳效果。古方制琴的过程繁琐:开型→挖槽腹→合琴→上漆→加配件→批灰→校音→上推光漆→拴弦,至此,一把琴才算完成大半。新琴到达主人的手中还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成长期”,经过磨合,一段时间后乐器就会呈现给演奏者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觉、听觉、触觉效果。 “开型”:按照图纸或是祖上留下的模板将大框开出来;“挖槽腹”,这是乐器张的“祖传工艺”。这时就要用到“乐器张”祖传的“六把道具”了:机器的转速太快,容易“惊到”木料,所以需要用手工挖制;“合琴”:将“面”和“底”用肽棒胶黏合(原来会用鱼膘、猪皮膘,但是味道太大;白乳胶不防水,所以改用肽棒胶),裹上绳子,再在中间打上木榫固定,根据当地气候和木料要搁置一周到一个月才能进行下一步骤。 与别家不同,“乐器张”制琴从不觉得哪一步是不必要的,因此,大多数人省略的“灌漆”以其上漆前就校音的步骤从未被忽略。“灌漆”是在“合琴”前就进行的,这样使漆从里向木头外渗出,不但能够防腐抗浊,还能将水分由内至外锁住。而上漆前校音是为了解决木头内部的音准问题,“以除后患”。所谓专业,就是一点一滴也要做到极致,所谓匠心,就是一丝一毫都不出偏差的精神。 get到这些点,断古琴优劣 一抚,琴音撩动心弦,一拨,乐音激荡灵魂。谈到如何选中一款“灵魂伴侣”,“乐器张”负责管理的刘老师告诉我们两个重点,小津亲测有效!首先,从外观上看:好的古琴质感高级,光泽温润,拐角处的线条十分流畅,这是上了多道好漆的表现;而一般化学漆不能堆积,只能上一道,漆面似镜面,反射的亮光十分刺眼;其次,要从声音上判断,这也是决定性因素。好琴声音饱满明亮,不刺耳,真的有“绕梁三日而不觉”的余韵在,反之则空洞干涩。 弹奏古琴的几种手法一张好琴不需要演奏者多么刻意的拨弄炫技,只需轻轻撩动便有悠扬乐声不绝于耳。 张雨告诉小津,乐器张一直都是一脉相传:“但是因为现在有好多爱好者,所以最近举办了拜师活动,让更多热爱民族器乐的人加入到‘第四代传承人团队’中。虽然现在民族器乐受众偏向年龄稍长一些的人,但是随着现在第四代传人的团队年轻化,我们也希望为这种传统乐器注入新鲜的力量。古琴留给我们的是3500年的精神文化,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秋风送爽,红叶飘飘,窗边抚琴的佳人又拨弄了多少人的心弦。若你想与古琴相知,愿与古韵相伴,何不来天津“乐器张”,寻一张琴为“此生之音”呢? 如果还在犹豫,没关系~“乐器张”在此为大家送上福利:只要在本文留言,就有机会获得“乐器张”体验机会一次哦!有专业老师教学,更能亲自感受“乐器张”器乐的独特魅力!心动不如行动,我在天津“乐器张”等你~编辑|杨一菲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天津市旅游局”(tianjin-tour)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关注微博@天津旅游投稿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阅读投诉阅读精选留言加载中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了解留言功能详情